这是一个大神练小号的故事。
10.
故事的开端是大神那厚重荣誉册——他被周恩来总理接见过,曾经是中国国家足球队队长,他在1991年成为国奥队和国家队的双料主帅,1995年带领上海申花拿到甲A联赛冠军,1997年率领广州松日从甲B冲上甲A,1998年带着大连万达又拿了个甲A冠军……在如今大多数球迷还在学龄前甚至还是液体的时候,这位大神就刷满了中国足球的各种成就。
他就是,徐根宝。
9.
任何一个大佬都有不堪回首的岁月。
有十年以上球龄的球迷一定听过“徐根宝试训了维埃拉,然后觉得这黑孩子没啥前途”小道新闻。无论这街边小报的消息是真是假,总归证明了一个道理:人有失手,马有失蹄,王者也可能败走青铜局。
而1999年,正好是徐根宝走麦城的时候。1999赛季,大连万达战绩不佳,徐根宝带队打了半个赛季就在金州体育场下课。当时中国足球正走在“假球”、“黑哨”正在抬头的路上,以健力宝为班底的国奥队刚刚倒在了九强赛,92班的曼联黄金一代神奇的在伤停补时阶段逆转拜仁拿下三冠王……你无法回避这些偶然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徐根宝的踌躇满志撞上了大环境的万念俱灰,然后他决定:
学曼联,养孩子。
8.
2000年7月,徐根宝拿着所有身家开始刨土,在崇明岛上一锨一锨建立了根宝足球基地。
然而,足球基地建立的过程并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崇明的土地先租后买,后来并入了一大片桃树林,再后来三片训练场都要用好草皮,最后训练场钢结构买了德国进口,因为养成计划非常长久所以所有设施都要坚固耐用……
于是,徐根宝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走上了房奴的道路。
到了基地竣工的时候,徐根宝已经困难到要兜售“签名足球,百元一个”的地步,因为他每个月要还20万的银行利息,要负担40名员工的工资,还要给40个孩子每年2万元的生活补贴……
是的,你没看错,在其他足球学校动辄一年5到6万学费之时,徐根宝一个月就收600块。根宝足球基地招收的第一批球员有96个,最大的12岁,最小的9岁。这些孩子是从2000多个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的,共同特点是天赋异禀、骨骼清奇,以及——穷。
7.
平民化的消费指数和徐指导如雷贯耳的名号,让草根出身的足球少年都向往着到崇明岛上实现梦想。虽然选材的范围扩大了,但十几岁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候,所以徐根宝作为整个基地唯一的金主、奶妈、食品仓库,只能自己动手走出一条物美价廉做营养餐的心酸路。
比如,著名的“根宝馄饨”,荠菜、猪肉、香菇配虾干;比如,著名的“3811汤”, 3只老母鸡、8只野生小甲鱼加上11斤排骨一起炖,营养鲜美都可兼顾……
然后这些孩子就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基地里上午读书下午训练,晚上听根宝爷爷讲战术,因为大家也没地方可以去——当年的训练基地,用范志毅的话形容就是“那里荒得夜里用机关枪扫射也不会伤到人。”
6.
这一切会让你想到“圈养模式”四个大字。
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绿茵场上不乏先行者。国内的有健力宝和辽小虎,英格兰也曾经搞过贻笑大方的国家足球学校,总结下来,这种模式有利有弊,是本英国和尚也不一定念成功的经。
毕竟,教书不是流水线工程,按照一个模子套出来就可以产销一条龙;育人也不是农科拼到的财富故事,不可能三个月可出栏,三年过百万。我们听说了太多野心勃勃的批量生产,到最后多半都死于急功近利或者千篇一律。
所以,当徐根宝在某品牌啤酒广告中喊出“我要缔造中国的曼联”时,大多数围观者都当这是句空话,是徐大师换了饭吃的傲骨,顶多能折射出他苦穷中尊严的光华。
然而三年之后,当年看热闹的都觉得……脸疼。
——2003年底,基地组了两支球队参加上海市U-15足球锦标赛就包揽了冠亚军,当时这帮孩子的平均年龄还不满13周岁。
——2004年,基地代表中国国少参加了U-14东亚锦标赛一路刷到冠军奖杯,12岁的武磊成为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员。
——2005年,基地有10人小球员进入U-17国少队,青涩的果子大面积发甜,是到了真刀真枪进入职业联赛的时候。
于是,2005年12月25日,徐根宝大手一挥,“崇明一期”正式组团升级为上海东亚俱乐部。
5.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全华班的瘦弱少年碰上了乙级联赛的粗野壮汉,徐根宝的新兵蛋子撞上了那些长期盘踞在冲超热门之地的大佬,还赶上了一个群雄割据跑马圈地的时候——就像初入电子商务的淘宝,美团百度身后的饿了么,在激烈市场中冲进战局的首汽约车,谁也没想到他们能在夹缝中脱颖而出。
好消息是,上海东亚的捷报频频传来。他们的成绩如同打怪升级般节节攀升,2006年的中乙南区第七,2007年的中乙北区冠军,2008年征战中甲,2009年迁入八万人体育场还顺便代表上海拿了全运会冠军……
坏消息是,财报也跟着来了。征战中甲的费用远非不是一个足球学校所能承担的,运营要钱、交通要钱、工资要钱,在其他中甲球队都坐着飞机在全国打比赛时,上海东亚的孩子们出行还常常需要选择绿皮火车。
“生存还是毁灭?站票还是卧铺?”这种情况下,徐根宝终于撑不住了。
为了维持生计,上海东亚俱乐部的唯一选择就是——卖人,套现。
4.
2010赛季结束之后,队长王佳玉和姜至鹏去了南昌,张琳芃远走恒大。一年之后,曹赟定和柏佳骏跳槽同城对手,顾超转会浙江绿城。
那大概是“崇明一期”最难捱的岁月,大家从小就同吃同睡同踢球,一起压腿练嗓子倒过仓,眼瞅着中超就在眼前闪闪发亮,这会儿竟然要各奔东西?
于是,张琳芃不愿意走。徐根宝亲自找他谈:“你去了人家年薪给你200万,在我这里只有20万,你要成家,要继续发展,你必须去。”
离队那一天,张琳芃回基地向徐根宝告别,然后独自在无人的球场上一直跑到天黑。
2011赛季,大失血的东亚队最终只拿到第九名。
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除了,他们还很年轻。
3.
根宝基地里有一只小狗,徐根宝给它取名叫“曼联”。这个名字成为一道耳提面命的符咒,让每一个孩子都记得“要打造中国曼联”的梦想。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日子实在太苦,徐根宝怕有一天现实太饿,会一口把孩子们的梦想吃了。
钱是每一支职业化球队都要面对的难题,在徐根宝这独行侠身上则显得更加困难。2012年,徐根宝曾经想把已经举步维艰的上海东亚整体转让,但是没有人肯接手,因为投资商们觉得徐根宝这支球队“没几个值钱的”。于是,徐根宝把自己养大的孩子们召集起来开了个民主生活会。
徐根宝问大家:“没钱了,怎么办?”
武磊说:“拼一把,打不上中超就解散。”
破釜沉舟。
——2012年9月27日,朱峥嵘和武磊入球帮助上海东亚战胜哈尔滨毅腾,提前三轮冲超成功。
人,果然还是要自己成全自己。
2.
升上中超之后,徐根宝为球队规划了新的跑道。他提出了著名的“631”目标:第一个赛季进前6,第二个赛季进前3,第三个赛季挥师夺冠。
然而,那时候的中超已经进入了金元时代,再不是靠着一把子年轻气盛和理想主义就能大杀四方的时候。2013赛季的第9名,2014赛季的第5名,让徐根宝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左手是中庸,武磊、蔡慧康们永远实现不了的冠军梦;右手是妥协,无法逆转的大时代即将来临,叮叮当当,钱袋子作响。
2014赛季之后,上港集团收购了上海东亚俱乐部。
如果徐根宝视为一个商人,他有眼光、有耐心,把蓝筹股捂了十年在高点抛掉。如果把徐根宝视为一位教父,他又胆魄、有远见,在中国足球最困难的时候用十年时间磨砺了一队子弟兵。
然而,无论如何评价,外人都没法了解他将东亚俱乐部转让时的心情。只是能从上港集团高层“不想多为难根宝”的只言片语中窥见到:那定是一段痛苦的涅槃。
1.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胡尔克来了,埃尔克森来了,奥斯卡来了,博阿斯来了又走,佩雷拉因材施教终成正果。洋枪配洋帅,依靠外援打天下,2015年之后的上港看上去似乎已经与徐根宝无关。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本赛季,颜骏凌、武磊、蔡慧康、王燊超、吕文君5名球员的出场时间全部排在球队的前11位。
——和恒大的天王山之战中,前三个进球来自于吕文君、蔡慧康和武磊,三人全部来自崇明一期。
——至今,仍然有27个崇明岛走出的孩子活跃在中超的赛场上。
在冠军的颁奖典礼上,武磊和颜骏凌一直在寻找徐根宝的身影,但是却发现恩师已经在看完比赛后悄然离开。
触摸奖杯,似乎从来就不是徐根宝想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那么,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足球,青训,为国足喂奶,为未来打下江山。
答案,其实就写在根宝足球基地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所谓光辉岁月,并不是后来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对梦想的偏执。从诸子百家到程朱理学,各有用武之地,但若不从心上用力,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想为中国足球做事的人很多,但知行合一,才是真理。
至于未来……
——徐根宝培养的99/00梯队成员,在2017赛季摘得同年龄段联赛桂冠并包揽了最佳球员、最佳射手和最佳教练。
——2018年2月,徐根宝崇明岛足球基地U19梯队以统治级的表现战胜了中国U19国青队。
这个大神练小号的故事,仍在继续。
徐指导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从故事的一开始,根宝训练基地就在追求品质、创新进取、勤俭务实的道路摸索,这就像“首汽约车”的品牌理念一样,专业的人做着专业的事,秉承着自我驱动、追求卓越的目标,只为在周围的狂风暴雨中打开一扇车门,让你在安全温暖间到达目的地。
首汽约车助力中超,推出中超球迷专属活动,选择联赛前四名的球队,支持你喜欢的球队,参加球赛竞猜返现活动。只要你支持的球队一场比赛不败,就可以享受充值金额的15%返现。多充多返,充值千元以上更有额外的10%的返现优惠。
想为这支10年磨一剑的上海上港加油助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