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与往年相比,这个冬天的中超转会市场变得异常冷清,除了之前申花官宣吴毅臻加盟之外,其他俱乐部都没有动作,显然有了前几年的教训后,今年俱乐部们按兵不动等待明年中超相关新政的正式出台,而按照中国足协的计划,本周四将在上海召开2018赛季职业联赛总结工作会,其间很有可能确定明年中超新政的具体细则。其中备受俱乐部和各界关注的中超“注资帽、薪酬帽、奖金帽、转会帽”一旦正式出炉,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影响将非常之大。事实上对俱乐部来说,即便本周敲定明年的中超新政,距离1月的转会窗口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不过此次足协在制定新政方面比往年更谨慎,也早早地向俱乐部发出征求意见,毕竟之前仓促出台的新政都出现了不少问题,足协也将从中吸取教训。
“四帽”之下,联赛格局大变
毫无疑问,足协的“四帽”新政主要是针对近年来俱乐部“烧钱”规模越来越大的现象,导致球员身价、薪水越来越高,甚至到了俱乐部都不堪重负的情况,而“烧钱”之下,国家队的表现并没有提升,因此足协用一波又一波的新政强制介入,而这次的注资帽、薪酬帽、奖金帽、转会帽的推出,将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世界足球范围内,规范足球投资的行为一直在持续着,无论是欧足联的“财政公平政策”,还是近年来西亚联赛纷纷成立了俱乐部财务控制和管理机构,都是一定程度上抑制“烧钱”。足协的“四帽”新政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帮助俱乐部减负,当然也会得到中超俱乐部的支持。
按照目前透露出来的“四帽”征求方案,中超球队的投资帽被定为6.5亿,支出帽大约为12亿,俱乐部薪酬支出占总支出限额为65%,国内球员的工资帽为税前1000万,税后550万,外援暂时不在此列,中甲俱乐部方面的投资帽被定为3亿。但这也并不是最终的方案,具体的数字和目前流出的信息相比仍会有1亿元左右的浮动,本周足协方面还会与俱乐部投资人及股东开会确定最后的具体数字。
尽管俱乐部方面对“四帽”的推出比较支持,但球员的既得利益肯定会相应受损,因此在“四帽”新政的消息披露后,尤其是国内球员重签合同的消息,在舆论中引起了不少争论,甚至有相关的法律人士表示如果俱乐部强制球员重签合同,那么球员有权依据《劳动法》进行起诉。而在球员方面,既有武磊曾表态愿意坦然接受降薪问题,也有绝大多数球员闭口不谈。而按照最新披露的讯息,球员已签的合同很可能会继续履行完,新签的合同则必须在工资帽之下。即便如此,新政的推出势必打破目前的球员薪水格局,而之前中超球员的薪水,无论是本土球员还是外援,都要远远超过一般足坛行情。
让球员薪水回归正常层面,让俱乐部投资趋于理性,这些出发点都没错。只是具体操作起来,足协也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障碍,有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督查,在俱乐部财政公开并不普及的情况下如何督查,球员的合同如何在新政下规范,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四帽”的出台迎刃而解,具体操作远比设定新政更难。
足协应吸取“U23”的教训
比如2017年“U23”和外援新政的突然出台,这一次足协在出台新政时确实更谨慎,召集俱乐部征求意见,也确实听取了俱乐部的意见,例如国内球员必须重签合同的条款基本不会再出台。而回顾过去两年,足协的新政真的都起到了效果吗?
拿最受瞩目的“U23”新政来说,自从2017年突然推出后,遭到许多声音的反对。而两年之后,确实有不少U23球员获得比之前更多的出场机会,冒尖的年轻球员也不少,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以刚刚过去的2018赛季来说,在中超、日本J联赛、韩国K联赛中,中超U23球员总共出场时间是48341分钟,依然不如K联赛的58148分钟,而J联赛的U23球员总出场时间更是中超的两倍,达到了101283分钟。在2018亚运会上,U23国足淘汰赛首轮即遭淘汰,而日韩分列亚军和冠军。虽然J联赛和K联赛的比赛场次比中超更多,不过这个数据也显示了许多中超球队一定程度上在应付“U23”政策,许多比赛的“U23”换人都被拖到了85分钟以后,走走形式而已。
另一方面,“U23”新政也导致了国内U23球员的身价和薪水疯涨,一些经纪人通过“出国镀金”的方式,可以让那些U23球员的身价直逼当红国脚,但实际实力远远不如。而在上赛季末,所谓国家队集训模式出台后,大部分俱乐部都获得了U23球员出场减免的“优惠”,导致了“U23”政策名存实亡。此外包括引援调节费的政策也并不成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俱乐部通过交换球员、租借等方式规避了不少调节费,而已收的调节费很可能也会返还俱乐部,可见调节费政策同样没有太大的效果。
以此看来,行政强势干预的效果未必会好,更重要的是在制定和执行新政方面必须考虑得更充分,选择更可执行的方案。这次的“四帽”新政出台后,更重要的是如何督促俱乐部的财务公开,对俱乐部收支方面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如果做不到这些,明年的新政依然难以对联赛有实质的效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