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昨天推出的新规,出发点是为了让各级联赛更加健康、有序、稳健、持久地发展。如俱乐部的支出和注资,单从数字来看,比起近几年一些俱乐部的无节制投入要小很多。在从制度上强制性为俱乐部减负的同时,也将让俱乐部适应和学会在新规下量入为出,注重市场的培养,培育相关产业,逐渐从烧钱过渡到盈利。
限薪较为引人关注。在中国足球整体基础薄弱、各级国字号队伍实力偏弱的背景下,限薪是众望所归。特别是有些年轻球员,依靠政策优势,在与俱乐部的博弈中处于上风,拿着与实力极不相符的高薪,引起各界的诸多不满。一些“出国转内销”的小将身披镀金的外衣,一些有实力的国脚即使在俱乐部打不上比赛也手握千万级合同。部分国内球员安于现状,早就失去向欧洲五大联赛进军的远大志向。反观日本和韩国,都以效力于五大联赛为个人荣耀和职业生涯的最大追求,这也是导致中国足球逐渐落后于日韩足球的重要因素。足协推出限薪政策,虽然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就改变国内球员“高薪低能”的现状,但必能让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中掌握更多主动权,经济的杠杆也会倒逼国内球员更努力地走出去。而1000万元年薪的上限,也给俱乐部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论实力,没有一个国内球员值这个价;但中国足球背后无比巨大的市场,又给了国内球员巨大的议价空间。
不过,新规的整体效果如何,还要看执行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违规的俱乐部和球员,必须采取坚决的处罚措施,才能确保新规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其中有一些漏洞值得警惕。如参加亚洲杯和世界杯预选赛的国脚,个人最高薪酬限额上浮20%执行。这会不会导致新的潜在问题?毕竟20%的上浮幅度,理论上最高可增加200万元收入。别忘了,国家队曾在短短的两年内有100多个球员进出。那些不具备国脚实力,但到国家队“镀了金”的球员,回到俱乐部就身价大涨,这是应该记取的前车之鉴。
羊城晚报记者 林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