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墨子
十点人物志原创
2004年8月14日,雅典,马可波罗奥林匹克射击中心。
这里正在举行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
这场决赛实际上就是中国老将王义夫和俄罗斯选手涅斯特鲁耶夫的二人对决。
因为在预赛中,中国王义夫以590环排名第二,落后涅斯特鲁耶夫1环。而第三名是另外一名俄罗斯选手,落后王义夫6环,夺冠概率不大。
在这场决赛中,王义夫和涅斯特鲁耶夫两人比分你追我赶,一直呈现出胶着状态。涅斯特鲁耶夫发挥稳定,王义夫似乎没有超越的机会。一直到第9枪,两人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成绩并没有拉开差距。
最后一枪定乾坤的时刻,想抢占先机的涅斯特鲁耶夫却打出了9.7环,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中国射击的常青树。王义夫调整呼吸后,子弹呼啸而出———9.9环。
金牌!王义夫看到了成绩,笑了。
在领奖台上,王义夫听着国歌,看着国旗,忍不住地哭了。
“我参加了六届奥运会,从来没流过泪。这是仅有的一次。因为这一次实在太不容易了。”
早在1984年,24岁的王义夫就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奥运会。
当时,他获得了一枚铜牌,和许海峰一起让新中国重返奥运之后的第一场奥运决战就同时升起了两面五星红旗。
那时,王义夫暗下决心:自己下一次一定要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为国争光。
对于射击来说,王义夫从骨子里喜欢。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打弹弓,每天总是拿个弹弓到处去打鸟。
后来,他偶然跟着父亲去武装部看望老战友,王义夫傻眼了,他第一次看到枪,他拉着父亲要把墙上的枪扛回家,父亲实在是赖不过他,便找到连长借了一把鸟枪。
得到鸟枪后,王义夫的天性得到了完全的解放,一有时间就拉着父亲要去打野兔子。
后来,因为枪要归还,儿子也实在喜欢,王义夫的父亲就花了27元钱,给他买了一把鸟枪。
“当时那可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真是咬着牙才拿出来的。”
有了自己的枪后,王义夫根本停不下来了。
“一个铅弹也就几分钱,他每个月都得打20多元钱,那时候一个人的平均生活费才12元。”
慢慢的王义夫的进步很快,就连曾经当兵的父亲也觉得这个小子十分有天赋。
17岁那年,王义夫进入了辽阳市业余体校学射击,半年后就被省队挑走了。
在省队半年后,他就拿到了全国冠军。
就这样,19岁的王义夫入选了国家队。
1984年奥运会拿到季军之后,王义夫继续征战奥运赛场。1988年汉城奥运会,由于他过于紧张,最后仅取得了第16名的成绩。
他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自己想的太多了,其实自己已经瞄准了,还不敢扣扳机,老想瞄准些,再瞄准些,结果反而不准了。”
他心里想着,下届奥运会一定要拿下个金牌回来。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他稳住了,以684.8环的成绩一举夺得男子气手枪金牌。
他的金牌梦终于实现了!
从那之后,他又取得了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冠军,被世人称之为“手枪之王”。
到了巅峰的王义夫,没有能续写传奇。反而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跌入了人生谷底。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
他保持着最后一枪依旧领先对手3.8分的优势。
大家都认为,这块金牌已经到手了。
可是,意外发生了,王义夫在射击最后一枪的时候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
“除了击发的一刹那,我的脑海模模糊糊的,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站不住了。”
他举枪却又放下,再举再放,最后只能凭着直觉打出最后一枪。
他的最后一枪成绩出来了:6.5环。
就这样,他以0.1环之差痛失冠军。
他对教练说:我没有打好,最后一枪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说完几分钟后,王义夫休克倒在场地上。
早在奥运会之前他被诊断出颈椎基底狭窄导致颈动脉供血不足,家人和教练都劝他不要参赛,但最终他决定参赛,结果痛失冠军。
那一年,王义夫36岁,是他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也是他奥运生涯的谷底。
有人说,他会因此退役,告别射击。
而时间给了他机会。8年后,44岁的王义夫传奇般地站在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上,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年龄最大的奥运金牌得主。
他说:“拿得动枪就一直打下去,死也要死在射击场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王义夫便逐渐退居幕后,并于2005年的时候出任中国国家射击队总教练,男子慢射班主教练。运动员都亲切的称呼他为“王教练”。
问起王义夫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为中国射击运动发展贡献了这么多年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国、爱事业。”
在他看来,射击是一种扎根在心里的情怀,愿意为了射击而付出,为射击吃多少苦都愿意!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内蒙古四子王旗。
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嫦娥五号”抱着采集的两公斤月球土壤,顺利“回家”。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功臣——孙泽洲。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
顶着诸多的头衔的孙泽洲,是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作为“嫦娥四号”的总设计师,嫦娥四号传回月球近景图离不开他13年的付出,月背软着陆为中国实现载人登月打下契机。
2001年,31岁的他就和“嫦娥”任务结缘,成为嫦娥一号卫星星载测控系统负责人,与团队一起进入了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
当时,嫦娥一号卫星与以往的地球轨道卫星相比区别特别大,资料不多,经验不足,几乎是“白手起家”。
尽管是行业专家,但孙泽洲依然要从零起步。于是,他一头扎到了数据和资料中,与众多专家沟通,设计了我国首个深空探测测控数传星载系统,解决了地月测控通信的设计难题。
2008年,他成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天领域最年轻的总设计师。迎接他的是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的“大考”。
自主软着陆是嫦娥三号任务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我们远征西北大漠,进行为期数月的巡视器外场试验。
沙漠里昼夜温差大,10月的早晨,气温已经到了0℃左右。孙泽洲和团队成员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内,有时夜里遇到沙尘暴,连头部都要裹得严严实实。
即使这样,早晨起来,被子上、桌子上、地上全是沙子,足足能扫出半脸盆。
5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团队用一项项自主创新攻克道道关卡,完美实现了嫦娥三号既定的目标。
2016年,嫦娥四号任务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作为两个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孙泽洲开始了一面飞“月背”、一面奔“火星”的“超常”工作状态。
一台机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参数,数值几个月都没有发生过一丝一毫的变动,但突然有一天,这个数据“跳”了一下,瞬间又恢复了正常。这一异常引起了孙则洲的重视。
但几个月过去了,数据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动。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数据都没有再变化,这种偶然,有必要揪着不放吗?”面对质疑,孙泽洲也在问自己,有必要把问题揪出来彻底解决吗?
“任何一个疑点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想起叶培建院士曾教导他的话,孙泽洲下定决心,问题不解决,誓不罢休。
今年7月,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升空,开启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其实,这几十年的时光,中国的科技一样是从一穷二白的艰难中走来。谁都知道解放初期的中国,没钱没人,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到2020年的“天问一号”,全部是中国航天人没日没夜的辛苦付出。
这一路苦苦走了50年,才终于抵达那片浩瀚银河,这一路从来不易。
实际上,在我们民族的基因里,始终带着这样的信念,一件事只要坚持做、重复做,就必定能收获回报。
我们坚信,与时间为友,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就一定能抵达我们想要去的星辰和大海。
中国航天人如此,泸州老窖酿酒人也是如此。
正如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的品牌所倡导的那样,坚持把一件事情重复做,做时间的朋友,在正确的方向上朝着目标前进,终将成就最好的自己。
十年之前,泸州老窖在白酒行业内率先提出“窖龄酒”概念。
位于北纬28度的泸州,是一座坐落在长江岸边的川东南小城,自古便是酿酒佳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典故就诞生在这里。
泸州老窖酿造文化绵延千年,是中国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被誉为“浓香正宗”。
泸州老窖拥有世界上建造时间早、规模大、数量多的老窖池群落,这些老窖池群落还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持续酿造着浓香佳酿,是名副其实的“活文物”。
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就是依托泸州老窖庞大的老窖池资源,甄选不间断持续使用30年、60年、90年以上的窖龄的窖池酿造而成高品质浓香佳酿。
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就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的积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淬炼,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了如今的模样。
有句话说得很好,历一段时光,时间就刻进了你的骨血,喝一杯酒,那杯酒就融入了你的身体。而喝一杯百年泸州老窖,就是让自己,也成为这浩瀚历史长河的一部分。
窖龄老,酒才好!
在“窖龄酒”这个品类中,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无疑是开创者与领导者。
2020年,是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诞生的第十个年头,而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已累计完成销售100亿+的业绩。
2020年,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提出了“见证前行的每一步”的品牌精神,见证了这极不平凡的一年。
祝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携手央视见证“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见证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聚焦国家科技大事件,见证了时代的前行。
作为时代的“同行者”和“见证者”,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一直恪守匠人精神,以持续不间断使用30年、60年、90年的泥窖酿造,坚持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酿造,历经岁月的沉淀和积累,不断淬炼,终成浓香佳酿。
与时间为友,见证中国飞速跃迁与成长;
与时间为友,见证个人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与时间为友,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与时间为友,见证前行的每一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
与时间为友
↓↓↓